行业事务部

走物流、商流与资金流融合之路----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

一、中储的业务模式 (一)打造仓储平台仓储业务是中储的核心和基础业务,2004年,中储系统充分发挥仓库资源和中储品牌优势,以市场化理念探索新的运营模式,抓住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机遇,在生产资料类的大客户开发、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将传统仓库改造成多功能、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取得明显成效:全年仓储收入同比增长21%,吞吐量完成403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部分仓库的年收入超过5000万元。在保持传统基础物流服务的基础上,中储的仓储物流服务通过实施大客户战略、加强信息化管理等措施稳步发展。中储近年加大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技术投入。利用各地城市规划的机遇,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用置换的补偿金新建物流设施,提升物流技术水平。目前,中储在石家庄、成都、上海、沈阳、天津等地都实施了大规模的资产置换。无锡、南京、武汉、石家庄等地的物流中心还成为了当地的物流示范基地。中储在近5年的时间内,先后投资3亿元,在天津、上海、江苏、河北、河南、陕西、辽宁、四川等地建设、改造了多个现代化的物流中心,购置新型货架、数码自动识别系统等新型物流设备、各类叉车、起重机、堆码机、输送机等库内装卸、搬倒、输送设备。各种先进物流设备不但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还直接提升了物流过程的精细化水平,从而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效益。新的物流项目投入使用后,已开始为雀巢、中化国际、英和物流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按照中储发展战略规划,在2007年前,中储还将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和项目投资的力度,在沿海和区域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再建成一批管理规范、功能齐全、在所处区域居行业领先地位的中储物流基地。利用遍布全国的仓储网络,从整合供应链的角度出发,中储的物流中心还为客户提供运输配送、加工等服务,以降低客户成本,提高客户的市场竞争力。经过多年培育,中储的运输配送形成了生产配送、商业配送、区域配送、干线运输等多种模式,2004年,中储配送量1385万吨,可支配车源7000多辆。(二)建设现货市场中储现货交易市场是中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适应社会需求、依托仓储资源优势、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一种战略举措。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竞争日益激烈,生产企业一地生产、全国销售的特点要求其尽可能扩大销售渠道、迅速占领市场,分销能力是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中储通过建立现货市场,满足了客户加速产品走向市场的需求,使客户的产品低成本地、快速地到达了消费者手中。在满足支撑客户分销渠道的同时,提高了自身在客户企业分销网络中的地位,也达到了商流带动物流,物流促进商流的局面,使优势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得以显现,大幅提升了仓储、运输配送、经销、质押监管、加工等业务。同时仓储企业“前店后库”式生产资料交易市场的模式,也为日后商物分离、开展网上交易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储的仓储物流网络覆盖全国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的90%以上,仓储面积达1500万平方米。广阔的占地面积、大型的露天货场、数量众多的库房、功能齐全的吊装设备和铁路专用线,以及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储运管理者队伍,为中储开办现货市场创造了条件。另外,中储开办的现货市场大多是在本企业原有设施设备基础上改建而来,投入资金较少。较少投资有利于降低客户的物流和交易成本。对客户而言,在中储市场内不仅可以“一站式”采购到所需各类材料,还可享受到仓储、加工、配送、融资、信息、物流方案设计等“一条龙”物流服务。对商家而言,中储现货市场汇聚了多家国际国内知名的生产厂家及其代理商驻场交易,这些大厂商带来的浓厚人气和多重商机是其他现货市场所无法比拟的,而且中储多家现货交易市场作为全国重要的金属材料现货集散地和价格发布中心的地位也是其它市场所难以企及的。对物流企业而言,现货交易市场首先为仓库吸引了货源,增加了仓储及进出库收入;其次,市场客户和商家带来的剪切加工、质押监管、市场物业等多项物流延伸服务,也为仓储物流企业向综合物流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种“三赢”模式下,企业有了效益,商家有了财源,客户有了实惠和方便,市场也就实现了滚动式发展。中储自1993年在南京开办第一家金属材料现货交易市场以来,依托仓储的“前店后库”式现货交易市场这一独特模式已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12个年头。目前中储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建成金属材料、建材、机电、木材、日用百货等市场近30个,其中大型金属材料市场11个,这些市场已经成为了聚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为客户、商家、物流企业三者搭建了一个共赢共荣共发展的坚实平台。目前,中储现货市场的驻场客户3000多家,交易额已达700多亿元。中储遍布全国的业务网络,已成为了众多生产企业理想的销售渠道。图1 生产资料现货市场交易额变动表(三)开展商贸物流依托遍布全国的物流中心和生产资料交易市场,中储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销售渠道,销售网点100多个,经销和进出口代理的品种涉及金属材料、矿砂、煤炭、化工、机电、汽车、纸品、塑料等十几个大类。通过开展这些物资的销售和进出口代理等贸易活动与仓储、加工、配送等物流业务相结合的运营模式,中储使商流与物流融为一体。中储商贸物流的模式表明,那些客户专业相对集中、拥有网络优势的物流企业开展商贸业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中储已成为众多钢厂、纸品厂的代理分销商,为上百个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提供金属材料供应、加工、配送等一条龙服务,传统意义的物流功能得以向上、下游延伸。对于客户企业来讲,选择物流企业作为其经销商,存在着多方面的有利因素。首先,可充分利用物流企业的网络优势。目前中储有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点50多个,这些网点都成为了武钢、邯钢、唐钢、鞍钢等众多大型厂商销售系统中重要的节点;其次,降低销售成本。中储的仓库大多位于铁路站点附近,交通便利,有利于降低流通成本;再次,优化供应链。利用物流企业的多种增值服务,生产企业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到现在为止,中储的经销规模不断扩大。从2000年到现在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为20.2%,2004年达50.4亿元,增幅超过40%;商品销售利润比2003年上升64.9%。图2 中储商贸业务销售收入增长表(四)拓展物流金融服务质押监管是中储近年来发展的一项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新业务,为众多的客户利用商品占用资金提供了途径。1992—2001年,我国工业企业的流动资本周转率年平均为1.44,商业企业为2.3,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库存率平均5.93%,远高于发达国家一点多的水平。库存商品占据了大量的资金,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障碍。质押监管则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质押监管是指货主企业把商品存储在物流企业的仓库中,凭借仓库开具的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业务,银行根据商品的价值向客户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同时,由仓库代理监管商品。对于银行而言,质押监管这一金融产品,满足了其在只从事金融业务情况下,借助物流企业实现对质物的占有权。通过与中储结盟,银行还可以依托中储,解决质物价值的评估、变卖等难题,使其有可能对企业发放频数高、数额小的贷款。此外,有中储负责监管质押物资,既吸引了储户又达到了放贷的目的,而且资金是安全投放的,风险极低。中储把质押监管作为物流业务的核心,促进其与货代、进出口、仓储的结合,和仓储结合,促成质押物监管;和贸易结合,促成买方信贷。通过质押监管,还带动了现货市场和仓储业务的发展。这种融合使物流链条得以延长加宽,很好地解决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矛盾,也为中储带来了新的增值业务,从而达到了“三赢”的目的。中储开展仓单质押具有的优势。第一,品牌、网点、资产规模的优势。质押监管对监管方的品牌、网点、资产规模要求较高,中储在这方面优势明显;第二,强大的分销系统。客户企业一旦违约,按协议需要进行回购时,中储能够使质押物迅速进入自己的分销系统;第三,成熟、个性化的业务模式。目前,中储根据客户需求,已经开发出了静态质押、动态质押,自有库质押监管、外租库质押监管、多库质押监管、厂家材料车间监管等多种业务模式。中储开展仓单质押业务以来,平均每年增幅达到了119.1%。目前中储已经为近300家客户提供了质押贷款监管服务,质押贷款规模2004年近40亿元,累计已突破100亿元,质押产品涉及黑色、有色、建材、汽车、纸张、煤炭、化工等产品,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等数十家金融机构都与中储建立了合作关系。二、转型的主要措施中储在创新业务的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来提高自身运用资源的能力,从多方面入手,以集约化为前提,大力度地进行投入和整合,为业务创新提供支持。第一,建立高效的企业制度。企业制度和组织体制是企业运行的平台,好的制度和体制可以平衡企业各相关利益者的权力和责任,规范企业的运作,有效控制风险,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中储早在1997年已开始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用上市公司的标准严格进行管理和经营。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8年来,按照市场化要求,理顺产权关系,明确市场定位,构建新型管理模式,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道,进行了一系列配股、收购、兼并等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使公司的资产规模逐年扩张,资产结构逐步优化,与上市之初相比,现在的公司总股本扩张了12倍,资产总额增长近13倍,净资产增长8.2倍,主营业务收入增长6倍多,表现出了较高的成长性。近年中储还对发展前景好、技术智力密集型的业务,如国际货代业务,建立了员工持股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促其加速发展。第二,优化网络分布。业务网络的合理性涉及到物流企业的生死存亡。中储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是中储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中储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通过输出管理、特许经营等方式完善物流网络分布。通过吸收系统外仓库加盟中储,不仅增加了双方的业务量,而且还提升了中储的竞争能力,加强了中储的核心竞争力。中储在优化网络时,重要的是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物流作为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