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批发业向何处去-总裁联席暨批发业会上讲话
中国批发业向何处去 —在第三次全国重点批发市场总裁联席会暨中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丁俊发 2003年11月16日 同志们: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成立以来,先后于2001年和2002年分别在成都和天津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重点批发市场总裁联席会。这两次会议贯彻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按照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对如何调整、改造和提升批发市场,批发市场的发展战略与流通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并确定了14家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对于我国商品批发市场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两次会议不但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受到了全国商品批发市场和企业界的热烈响应。在这里,我首先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全国企业界、新闻界、各类批发市场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探讨如何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进一步推进我国商品批发业和批发商品市场(或叫商品交易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会上,我们将举办首届中国批发业改革与理论发展研讨会。我相信,在全体与会代表的支持和参与下,这次理论研讨活动对促进我国现代批发业和批发市场的发展、推进商品流通现代化、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促进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对目前我国批发业的现状要有一个清醒的估计 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到2010年基本完成,随着这个转变过程的不断深入,经济领域,包括流通领域的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中国批发业向何处去就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必 须解决好的紧迫问题。 (一)建立新的批发体系有所推进。 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形成了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商品批发体系,这个体系以高度集中、计划调拨分配和设立一、二、三级批发站为显著特点。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对经济建设的推进与人民生活的保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体系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严重束缚了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限制了商品流通的发展。传统的商品批发体系迅速瓦解。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对建立新的批发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建立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多层结构的批发体系方面有所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批发主体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企业产品的经营权,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允许外商进入国内的批发和分销领域。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形成了三大批发业主体。 一是工业企业成为批发主体。改革开放以后,工业企业有了产品的自销权,加上当时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所以工业生产企业普遍把一部分产业资本投入商业资本,自营批发,直接获取商业利润。在不少产品领域,工业企业自身成了最大的批发业主体。 二是非公有经济逐步进入批发业,成为批发业务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先进入零售业,在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以后逐步进入批发业,在批发业务中,一般先进入日用工业品批发,再进入生产资料批发。有的民营企业年批发钢材已达到上百万吨。目前外资已开始进入批发环节,但数量不大。 三是公有批发企业经过改革、改制,优胜劣汰,仍然是批发业务的一支主力。特别在盐、烟草、成品油、原油、粮油、棉花、化肥、农药、图书、钢材、汽车、煤炭、糖酒等产品领域,显得尤为明显,有些已成为批发代理商与批发经纪人,有些零售企业在发展连锁超市过程中,实行批零结合,也进入了批发领域。 第二,批发载体与批发形式多元化。目前看得比较清楚的是以下四种载体,或叫四种形式。 一是生产企业通过代理商与经纪人以及直销,用契约方式进行批发。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虽然积极推动代理制,但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真正的佣金代理发展很慢,批发经纪人也不发达,但生产企业通过契约直接批发给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则成为一种主要渠道,是一种无形市场的批发方式。 二是通过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有89043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6545个,消费品市场82498个),年成交额34772亿元(其中生产资料交易额8796.3亿,消费品交易额25975.7亿)。在消费品批发交易市场中,2002年农副产品交易额1.3万亿,工业消费品为9986.6亿。虽然这些批发交易市场大多是批零兼营,但仍是目前中国许多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与部分日用工业品的重要批发渠道与批发载体。 三是通过网上批发交易。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上交易成了许多企业批发的重要形式或主要形式。按电子商务协会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分析报告”,2002年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10242亿元,其中产品类交易4890亿,占48%,主要是BtoB的批发交易,如外贸行业2490亿,电子行业572亿,冶金行业500亿,石化行业400亿,医药行业400亿,煤炭行业300亿,纺织行业119亿等等。 四是通过展销会批发交易。这是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这类展销会涉及到各个层次、各种产品。有综合性的,有专业性的;有全国性的,有地区性的;有外销为主的,有内销为主的。展销会也成了批发交易的重要形式。但目前展销会蜂拥而起,中国除上海、广州以外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会展中心城市。 (二)批发业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认识上的误区。如果说目前全国“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烙印还很深,在流通领域则存在“重零售轻批发”的思想混乱。传统批发体系的瓦解导致了人们对商品流通规律认识上的盲区,有的人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流通方式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还有没有批发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有的人提出批发环节是多余的,鼓吹生产商直销零售商。也有的人提出生产企业要向两头延伸,撇开流通部门。这种认识完全否定了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这一规律,否定了批发利润的存在,不承认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普遍指导意义。企业在实践中,也往往模糊了批零界限,不愿意更多地向批发环节让利,否定流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流通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性。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大家对市场经济的规律缺乏认识,另一方面说明中国批发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走上正道。 第二、批发秩序比较混乱。我国的商品批发领域批发环节过于分散,进货渠道不稳定;经营行为不规范,有时零售价甚至等同或低于批发价;批发交易不仅存在假冒伪劣,而且资金互相拖欠;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使“佣金代理”不能健康发展。 第三、缺少大批发商。除了进出口贸易与生产资料批发交易中有小部分规模较大的批发商以外,各类批发市场中基本没有大批发商。据统计,2002年大城市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年平均成交114.9万元,中等城市为86.6万元,小城市为67.8万元。由小商贩为主体与支撑的传统批发市场已相对过剩,而依托现代科技、先进管理的大批发商严重不足。批发商“小、散、差、乱”,极大地损害了中国批发业的形象。 第四、批发技术落后。现代商业的批发,无论是连锁经营、现代物流还是电子商务交易都必须以现代化的商品配送中心为基础。这种从生产部门直接采购、通过网络系统和自动补货系统达到销售终端、满足客户要求的方式,信息化和标准化是关键环节。我国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在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付款服务系统(EPS)、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网络定位系统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服务贸易系统的国际采标率和国内的标准化程度也不高,精通现代商业技术的人才也十分缺乏。这些都很难满足我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 二、加快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性 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分析研究我国批发业的现状,积极探索如何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对于大力推进我国的流通现代化、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快商品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商品流通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在商业发展史上,批发业的出现,正是对商品流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率分销要求的必然结果,是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进行的必要的社会专业分工。批发商处于生产与生产,生产与零售市场的中介,直接关系着流通的规模与流通的效率,关系着社会交易成本的水平,关系着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就批发产业自身的发展来说,不论取何种形式,不论如何改革,都是商品流通规律的客观需要,取消或否定批发业的存在,不是商品流通业的进步,而是对商品流通规律的悖反和否定,只能给全社会带来生产和流通秩序的极大混乱。从这个意义上看,批发业问题,仍然是我国商品流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批发商承担着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重要任务,因此,她的发育程度成了衡量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二,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需要,是加入WTO以后的紧迫任务。200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已达6208亿美元,占世界第五位,中国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将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批发业务将越来越大。中国加入WTO后,除盐和烟草以外,批发服务与佣金代理服务都是开放的,对中国批发业必然形成强大冲击,我国的批发企业只有加快改革步伐,转变传统的商品批发观念,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商品流通组织形式重新构建商品批发体系,才能不断做强做大,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我国商品流通格局的新变化,凭借企业实力在批发领域与外商进行平等的贸易竞争。 第三,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提高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质量的需要。200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911亿元,而同期,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到7万亿元,2003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有可能突破8.5万亿元,加上进出口批发贸易,目前批发业与零售业总额之比约为3:1,国家通过批发这一环节,在全国、全球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如果批发环节不畅,不能组织起有效的供给和需求,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势必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